我曾經度過一段人約了就去玩,
喝酒打屁聊天的日子,
我理解那種別人約不好意思不去,
沒被約就很難過的日子,即使頭腦空空的也沒關係。
慢慢的變成了,不同領域就有不同的朋友,
身邊的朋友交流的有內容,學的就越多,
不必廝混在一起浪費時間,
在一起卻能覺得很有所得的朋友。
我以為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就一定會跟朋友混日子談些空洞的話題,慢慢的才懂不是每個孩子都這樣,有些孩子喜歡有所得。
孩子間的交朋友,我慢慢的從『只要一起玩就好』慢慢的引導成『一起學個東西』、『一起有個話題』、『能互相請教』,我開始懂的如果我不希望孩子青少年時期跟我一樣到處混日子,那麼我至少要讓自己跟孩子們的對話言之有物,可以學習。
朋友不是只是一起玩。
夜晚的公園,有重機車隊的車友一起聊車的群體,有一起吹樂器而聚在一起的團體,有為了孩子交朋友而一起在那邊等著孩子吹風的媽媽團體,還有那個為了跟朋友玩青蛙車而在一起玩的孩子們,人會因為興趣與專業的不同,而成為不同領域的朋友,不同興趣的朋友。
慢慢的引導孩子朋友不只是『一起玩』的,慢慢的引導用不同的興趣與聊天內容來交朋友,慢慢的引導孩子朋友就像一面窗,可以帶領看不同的風景。
慢慢的看懂,人以不同的領域而分不同的群,看懂,人以群分。
看懂,朋友是可以一起成長的。
https://loveinantoniawang.com/%e4%ba%ba%e4%bb%a5%e7%be%a4%e5%88%86/